野外探宝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,悄悄对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别告诉别人,”妻子开始不相信,但看到余额后,她也震惊了,颤抖着问:“这些钱从哪来的?”没想到公务员淡定地:“写书赚的,”
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2006年,石悦的妻子在查看银行账户时发现了一笔巨款,足足四千多万,她一开始以为是银行搞错了,或者丈夫不小心卷进了什么奇怪的事,可这个男人每天按时上下班,没炒股,不赌博,连应酬都不参加,怎么可能突然有这么多钱?她百思不得其解,直到她翻到了几本书,书名叫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作者署名“当年明月”,再后来,一些报道和签售会照片渐渐浮出水面,她才明白,原来这个坐在她身边十年如一日安静看书的丈夫,竟然在背后写出了一部卖出几百万册的畅销书。
石悦本职工作是一名公务员,曾在广东顺德海关任职,他的生活规律而简单,每天早上准时出门,傍晚按点回来,回家后不是看书就是对着电脑发呆,几乎不出门,也不参加朋友聚会,他很少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,更不会在饭桌上谈什么远大理想,他的妻子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,以为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日常。
但其实,石悦从小便与书离不开,他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,父母都是公职人员,对他的教育理念也非常明确:不求大富大贵,只求安稳一生,小时候别的孩子玩玩具,他在看《上下五千年》,这本书当年价格不便宜,家里咬咬牙才给他买了,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,图画部分看腻了,就看文字,慢慢地,历史的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。
到了上学时期,他的兴趣变得更加专一,别人喜欢打球、看漫画,他则沉迷于史书,尤其对明朝历史情有独钟,他读《明实录》《国榷》,甚至翻阅地方志,他觉得这些古人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几百年,却依旧充满张力,朱元璋、张居正、魏忠贤……这些名字在别人眼里是课本上的几个字,在他眼里却如活人般有血有肉。
大学时,他并没有选择历史专业,而是听从父亲的建议,选择了法律相关的专业,毕业后考进海关,工作稳定,生活平稳,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历史的热爱,每天处理完报关文件和走私案卷,他就钻进书堆,沉浸在那些过去的朝代里,别人抱怨生活无趣,他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“穿越”。
2006年春天,他打开了天涯论坛的“煮酒论史”板块,这个论坛聚集了很多历史爱好者,大家在上面争论不休,有人考证史实,有人发表见解,石悦看得入迷,也逐渐生出一个想法:他也想写点什么,把自己对明朝的理解整理出来。
他没有太多写作经验,但他读的多,脑子里积攒了很多素材,他用“当年明月”这个网名发出了第一篇帖子,开头并不复杂,只是很普通地讲了朱元璋的出身,但他用了一种全新的写法,不是堆砌史料,而是把历史人物放到一个轻松、甚至略带戏谑的语境中,他让读者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,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与抉择。
帖子刚发出去时,反响并不大,他继续每天更新,白天上班处理文件,晚上回家写三四个小时,慢慢地,阅读量开始上升,评论越来越多,很多人留言说,看着看着就停不下来了,还有人说这是第一次觉得历史原来可以这么有趣。
随着故事的推进,粉丝越来越多,他的写作风格幽默而不轻浮,深刻而不晦涩,朱元璋被他写成了一个“要饭出身却极有政治手腕的狠角色”,张居正则变成了“拼命改革却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情人物”,这些人物在他笔下活了起来,不是课本里的符号,而是有血有泪的人。
帖子火了以后,有出版社找上门来,希望能将他的连载整理出版,他一开始并不在意,觉得自己不过是写着玩,后来拗不过编辑的多次劝说,才答应试试看,没想到第一本书出版后,三天之内首印五万册就被抢购一空,接下来几个月,销量一路飙升,最终突破了五百万册的大关。
他从未想过自己会靠写书赚这么多钱,出版方和媒体追着他采访,但他依旧保持低调,上班还是上班,下班还是回家写字,他没有因为突然暴富就辞职,也没有买豪车、炒房,而是继续过着原本的生活。
他的父母很晚才知道他出书的事,父亲是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报道,才惊讶地发现文中讲的“当年明月”竟然是自己的儿子,他们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名而改变对生活的看法,仍然希望他安安稳稳过日子,石悦也觉得,这样挺好。
在整个过程中,石悦从未为自己立过什么“大目标”,他没有想过要成为畅销书作家,更没有计划过赚多少钱,他只是觉得,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历史,心里有很多感触想要说出来,而写书,只是他表达的一种方式。
信息来源:中国新闻网——“当年明月”上央视《面对面》 讲自己那些事儿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