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mson001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,悄悄对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别告诉别人,”妻子开始不相信,但看到余额后,她也震惊了,颤抖着问:“这些钱从哪来的?”没想到公务员淡定地:“写书赚的。”
(信源:券商中国——又要火了?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作者拟任上海副局职!版税收入超4100万,年度排行超莫言)
2006年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上架即卖断货,它以调侃语气将历史写成段子,让很多认为历史书只能垫桌脚的读者津津有味读完明朝276年故事。书红遍全国,但作者“当年明月”是个谜,人们猜测他是老教授或职业作家,结果都不对。
“当年明月”本名石悦,是地方海关普通公务员,外貌普通,在同事眼中有点“怪”、不合群。
这种反差很有趣:他写书赚超4100万版税,却未辞职享受,反而在体制内发展良好,2021年升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生办公室主任,成为副厅级干部。
石悦是独生子,父母工作忙,他从小被“关”在家,久了不爱出门。父亲给他买《上下五千年》打发无聊,书内容粗糙,他逼着自己读,读着读着,明朝历史脉络在他脑中清晰起来,推开了他通往历史世界的大门。
1996年高考,石悦报考法律专业,只考上大专。他思想像看透世事的老头,生活却像“巨婴”,第一次洗衣服不知如何下手。
大学几年,同学忙着恋爱,石悦扎进书堆,除历史外,还看量子力学和精神病学,最爱明清史。他把读书看作“前进”,认为追求有层次,智慧能带来超越一切的快乐。同学笑他,他会心一笑,他清楚知识和智慧带来的认知能让人不再畏惧任何人。
大学毕业后,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。他想找体面轻松的高薪工作,却未能如愿。碰壁后他考公务员,一次上岸。
2000 年,石悦成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。工作之余,同事喝酒打牌,他选择看书,认为这只是业余时间分配不同。在狭小宿舍里,他一翻开书,便感觉进入广阔世界。
看了二十多年书,石悦从没想过自己要写点什么。直到有一天,他感觉脑子里的东西装不下了,有个声音告诉他:“把你懂的,说出来吧。”
2006年3月,他从“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里取出“当年明月”作笔名,在博客上写下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第一篇,并定下一个副标题:“历史也可以写得好看。”他不想出名,只想躲在知识背后,单纯地倾诉。
于是,他的双面人生开始了。白天,他是恪尽职守的海关职员;晚上,他拒绝所有应酬,在键盘敲击声中化身“当年明月”,每天雷打不动写三四个小时。
我们读着轻松,他写得却一点不轻松。书里虽然段子横飞,但每个细节都有史料出处。
为了确保真实,他查阅了包括《明实录》在内的大量古籍,遇到疑点,必定要反复考证才下笔。就这样,他连续三年,每天更新两千字,从未间断。
只写了两个月,网上就炸了锅。“当年明月”一夜爆红。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,在当时全国网民不过一亿的背景下,第一部每章的阅读量就超过百万次,成了现象级的存在。
它用一份“朱元璋简历”开场,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,让读者发现,原来历史能这么有趣。
实体书出版后,到2009年就卖了500万册,而当时卖出五六万册就算畅销书。连明史专家毛佩琦都称赞其“史料功底扎实,文笔风趣,浑然天成”。
当然,人红是非多。巨大的流量,也刺痛了当时论坛上一些“大V”的神经。他们先是攻击文章质量差、论点陈旧,后来干脆搞人身攻击,嘲讽他出身小地方,甚至雇水军在他的帖子下刷血腥图片。
不过,作品的质量是最好的武器。几年后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销量证明了一切,而那些当初排挤他的人,早已无人问津。
即便手握巨额版税,石悦生活依旧未变。有人问他有钱后是否换活法,他笑称仅实现“吃馒头想蘸什么糖就蘸什么糖”的“低层次财务自由”。
他未辞职,因父亲早告诫“无论多风光,都要有份工作”。他能将安身的工作与精神寄托的爱好分得清晰。
央视采访中,主持人问他希望后人如何称呼,他笑言“别提我,人不会一直红,很多事在历史面前是过眼云烟”。
石悦的故事印证其观点:在金钱、权力和名望之上,存在更高级的快乐即智慧。他凭此智慧,在俗世游刃有余,也保留精神净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