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城敏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,悄悄对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别告诉别人,”妻子开始不相信,但看到余额后,她也震惊了。她手里攥着手机,屏幕上的数字晃得眼睛发花,捏了捏丈夫的胳膊:“你没跟我开玩笑吧?这钱……哪来的?别是人家转错了,或者是什么陷阱吧?”男人赶紧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纸,是出版社寄来的版税结算单,上面“当年明月”四个字歪歪扭扭却透着熟悉——那是他在网上发帖时随手起的笔名。
妻子这才想起,这几年丈夫下班回家就钻书房,对着电脑敲敲打打,有时半夜还在念叨“张居正这条鞭法到底动了谁的奶酪”。她总笑他“四十岁的人了还跟小孩似的迷历史”,却从没问过他敲出了啥。“就你天天在网上写那些明朝故事?能挣这么多?”她还是有点懵,把结算单翻来覆去地看,“咱工资卡余额没超过五万的时候都少,这一下子……咱该咋整啊?”男人挠挠头:"还能咋整?上班呗!明天报关单还得审呢。钱的事儿,咱慢慢想。"
第二天一早,男人照样七点半到单位打卡换制服,但同事们发现他今天多带了个保温杯——以前他总用食堂的搪瓷缸子喝茶。小李凑过来打趣:“石哥,发财了?换装备啦?”他举着缸子晃晃:“家属给泡的枸杞水,说咱上了年纪得养生。”说完低头继续核对着报关单上的商品编码08059000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,跟往常没两样。午休时他蹲在食堂角落啃馒头,手机震了震,是妻子发来的消息:"我问了社区图书馆王老师,他们缺儿童历史读物,咱捐一批?"他回了个"好",又点开手机里存的《明实录》电子版接着看。
周末他没像往常一样窝书房,跟着妻子去了趟郊区的中学。历史老师领着二十多个学生在活动室等他,墙上贴满了学生画的明朝服饰图。他没讲啥大道理,就盘腿坐在地上,跟孩子们说:"你们知道万历皇帝为啥三十年不上朝吗?不是懒,是跟大臣们怄气呢,跟咱跟爹妈吵架不想说话一个理儿。"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,他趁机从包里掏出几摞书:"这些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儿童版,字大还带插画,借给你们看,记得还啊。"
后来单位组织扶贫,他悄悄以"当年明月"的名义给对口的山村小学捐了个图书角,书架上摆着从《史记》到《上下五千年》的儿童版,管理员问他要不要留名,他摆摆手:"就写'一个爱历史的普通人'。"同事们偶尔聊起网上那个写明朝故事很火的作家,他跟着笑笑:"听说过,写得挺有意思,回头我也瞅瞅。"只有妻子知道,每晚他写完稿子,都会对着银行卡余额发会儿呆,然后叹口气:"这钱啊,够咱花三辈子了,但要让它花得比三辈子还有意思才行。"
总结:这笔意外的巨款没有改变他公务员的身份,也没让他变成别人口中的"富豪作家"。他依旧每天审报关单、啃馒头、看历史书,只是多了个习惯——把"当年明月"赚的钱,悄悄变成孩子们手里的书、图书馆里的书架、山村学校的读书声。原来真正的富足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,而是把自己喜欢的事,变成能照亮别人的光。
信息来源:中国新闻网——“当年明月”上央视《面对面》 讲自己那些事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