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桃花26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,悄悄对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别告诉别人,”妻子开始不相信,但看到余额后,她也震惊了,颤抖着问:“这些钱从哪来的?”没想到公务员淡定地:“写书赚的。”
石悦1979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干部家庭。父母都是老党员,从小给他灌输的就是规矩和纪律。大学毕业后,他顺理成章地考入海关系统,成为一名普通科员。
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让石悦感到窒息。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历史书,尤其痴迷明朝史。下班后,他经常泡在书店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,从正史到野史,从人物传记到社会风俗,几乎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明史资料。
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,石悦注册了"当年明月"这个网名,开始在天涯论坛发表历史随笔。他发现学术著作太枯燥,通俗读物又太肤浅,为什么不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历史呢?
他决定写一部不一样的明朝史。白天在海关上班,晚上回家就钻进书房码字。妻子以为他在加班,从不打扰。其实他正在电脑前重新演绎三百年的明朝兴衰。
石悦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。他不堆砌史料,而是把历史人物当成身边人来写。朱元璋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开国皇帝,而是一个从和尚到皇帝的励志青年。崇祯不再是亡国之君的符号,而是一个勤政却无力回天的悲剧人物。
2006年3月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在天涯连载后迅速走红。点击量从几千飙升到几十万,追更的读者挤爆了服务器。出版社编辑注意到这个现象,主动联系石悦商谈出版事宜。
石悦犹豫了。作为公务员,他担心出书会影响工作。但编辑告诉他,写历史书完全合法合规,很多体制内的人都有自己的副业。最终,他用"当年明月"的笔名签下了出版合同。
书籍上市后的火爆程度超出所有人预料。第一版两万册一周售罄,出版社紧急加印。各大书店的历史类排行榜上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稳居榜首。读者群体从学生到白领,从历史爱好者到普通市民。
"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!"这是读者最多的评价。石悦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古人,用幽默的语言讲述权谋,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。他笔下的明朝不再是朝代更替的年表,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。
随着销量攀升,版税收入也水涨船高。2009年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全套七册总销量突破1000万册,石悦的版税收入达到数千万。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惊呆了,包括他自己。
妻子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出人意料。她没有欣喜若狂,反而更加低调。她知道丈夫写作不是为了钱,而是为了那份对历史的热爱。她默默支持着丈夫,把家里的会客厅改成了书房。
成名后的石悦面临人生抉择。出版社希望他辞职专心写作,电视台他做历史节目,各种商业活动络绎不绝。但他都婉拒了,依然每天准时到海关上班。
"我就是个普通人,碰巧会写点东西。"面对央视《面对面》栏目的采访,石悦这样说。他认为保持普通人的身份,才能写出普通人爱看的历史。
同事们对他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。大家都知道他是畅销书作家,但在单位里,他还是那个认真负责的小石。他从不在工作时间写作,也不利用作家身份搞特殊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成功带动了历史通俗读物的热潮。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尝试用轻松的方式讲述历史,历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。
2011年,石悦被调到北京海关工作。他的写作也告一段落,七本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画上了句号。但他创造的"明月体"影响深远,改变了一代人对历史的认知方式。
如今回看这个故事,最打动人的不是千万版税,而是一个普通人坚持理想的勇气。石悦证明了,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,只要有热爱和坚持,也能创造不平凡的成就。
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体制内不等于墨守成规,公务员也可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。重要的是找到热爱的事情,然后坚持下去。正如他在书中写道:"所谓千秋霸业,万古流芳,与一个人的荣辱生死相比,又算得了什么?"
#MCN微伙伴计划#
信息来源: 中国新闻网《"当年明月"上央视<面对面> 讲自己那些事儿》 人民日报《<明朝那些事儿>作者当年明月:用现代语言讲历史》 新华社《海关公务员变身畅销书作家的背后》 央视《面对面》栏目《当年明月访谈实录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