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世界发出顺德邀约!“遇见·非遗”活动精彩上演

顺德 更新于:2025-09-28 11:05
  • 用户8022554888489

    当炒牛奶遇上古巴爵士:顺德用一碗甜品和一段旋律,赢得了23国领事的点赞,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城市野心与文化经营密码?

    看到这场9月25日在顺德举行的“遇见·非遗”活动报道,我第一个反应是被那种跨文化的震荡感打动。想象一下,镬气腾起的炒牛奶在现场翻滚,旁边乐手拉响低沉的萨克斯,外宾尝过后竖起大拇指,这种画面比任何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。说实话,文化交流最难的不是讲给对方听,而是让对方用舌头、用手、用眼去“同意”你,这次顺德显然做到了。

    不仅仅是佳肴的好吃能打动人,更多的是那种把非遗放进日常的处理方式。比利时官员亲手尝试炒牛奶,乌拉圭总领事在现场留下感言,还有人被香云纱的质感惊艳,这一系列互动把博物馆从“看展”的冷场,变成了“参与”的热场。文化被做成了一次可以触摸的体验,这比单纯的展览更能刺激口碑在社交圈里的传播。

    再者,这种活动暴露出一个正在被越来越多城市用上的策略:以体验为核心打造文化名片。顺德目前拥有多级别的非遗项目和新近入选的传承人,正把这些文化资源系统化、产品化。这对推动旅游升级有明显作用,但也有隐忧。过度包装会让原本在生活里自然生长的技艺变成打卡项目,失去质朴与传承的根基,这是需要警惕的。

    我朋友小李在顺德开过一个小型民宿,他曾带客人去参加当地的豆腐制作体验。起初是真正的师傅教学,客人流连忘返;后来生意好起来,标准化流程和摆拍成了常态,不少老技艺人开始觉得被“消费”。由此可见,保护非遗的关键不在于更多人看见,而在于如何让“看见”不伤害技艺本身。政府和企业在推动非遗旅游时,应该让技艺传承者获得持续的收益和尊重,而不是临时性的商业操盘。

   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路径不是简单的商业化或者保护主义的二选一,而是要走一条可持续的中间路。具体来说,可以把参与式体验做成有等级的课程,让真正的传承人在更核心的位置上教学并参与收益分配,同时用短视频和讲故事的方式保存工序细节,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生态。除此之外,建立社区主导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,可以在扩大受众的同时保留技艺灵魂。

    展望未来,像顺德这样的城市有机会把非遗变成长期的文化IP,既服务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,也成为城市软实力输出的新名片。短期内会带来游客和流量,中期需要解决传承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,长期则可能形成“文化+产业”的复合增长,但这条路需要时间、耐心和制度设计来支撑。

    说到这里,我更想听听你的故事:你在旅途中有没有因为一道菜、一次手作或一段表演,彻底改变了对一个城市的看法?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吧。

    编辑:刘远雄;图源:部分图源主办方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