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位小公务员,晚上回家后偷偷地告诉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千万别告诉亲戚!”起初,妻子并不相信,但当妻子亲自查看余额后,她也惊呆了,颤抖地问道:“你哪来这么多钱?” 没想到小公务员只轻飘飘说了一句:“写书赚的。”
妻子盯着手机银行里那一长串零,手指还在屏幕上划来划去,像是要数清楚到底是不是自己眼花。“写书?你天天晚上趴在电脑前敲的那些字?就你写朱元璋怎么从放牛娃当上皇帝,还说他小时候给地主放牛老挨揍那些?”她把手机塞回石悦手里,“你可别唬我,这钱要是来路不正,咱赶紧给人退回去,咱小老百姓经不起这折腾。”
石悦挠挠头,从抽屉里翻出一沓打印纸,是他在天涯论坛发帖的记录。“你看,去年我不是觉得上班清闲嘛,就把小时候看《明史》的笔记整理整理,想着把那些史书里干巴巴的事儿,说得跟街坊聊天似的,让大家看得懂。一开始就几个人回帖,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,有个出版社编辑私信我,说想把这些帖子编成书。”他指着其中一页,“你还记得不,有次我写到朱棣靖难之役,熬夜查《明实录》,你还骂我‘跟古人较什么劲’?”
妻子想起来了,那阵子石悦确实魔怔,下班回家就抱着旧书啃,周末也不去逛公园,就在家对着电脑敲字,说“得让大家知道,明朝那些官儿不只是戏文里的忠臣奸臣,他们也有怕老婆的时候,也有偷偷攒私房钱的”。当时她只当是丈夫的消遣,没成想这消遣竟变成了银行卡里的数字。
“那出版社就给这么多?”妻子还是有点懵,“咱小区老王炒股赚了十万都请全楼吃饭,你这4100万……”石悦打断她:“出版社说第一版印了五十万册,卖得好又加印了,这是预付的版税。其实我也没想到,就是觉得这些故事憋着难受,想讲给更多人听。你看这书里写的徐阶,熬了二十年才扳倒严嵩,不就是凭着一股‘想把事儿做对’的劲儿?我写的时候就想,咱普通人过日子,不也得有这么股子劲儿?”
后来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火了,有人跑到海关门口想拍石悦,他还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,说“上班呢,别影响工作”。回家照样吃妻子做的家常菜,周末去图书馆借《国榷》,说“之前那本借不到,现在稿费够了,准备买一套正版”。妻子笑他“发财了还这么抠”,他却说:“你看万历皇帝,一辈子住紫禁城,想要的还不是老百姓过好日子?咱有地方住,有书看,够了。”
其实石悦心里清楚,那4100万不是天上掉的馅饼,是他每晚在台灯下,把对明史的喜欢揉碎了,再用大白话讲出来的功夫。就像他书里写的海瑞,一生清廉不是为了名声,是觉得“当官就得这样”;他写史也不是为了赚钱,是觉得“好故事就得让人知道”。普通人的热爱,或许不会惊天动地,但只要憋着一股“想做好”的劲儿,日子总会给你点甜。
总结:石悦的故事里,最动人的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,而是一个普通人把“喜欢”过成了日子。他没想过靠写史出名,只是下班后在台灯下,把对明史的热爱敲成一行行字。这份坚持里藏着最实在的道理:别小看自己的喜欢,哪怕只是下班后的一点消遣,只要认真去做,平凡日子也能开出花。热爱不分大小,能把一件事琢磨透、做下去,本身就是最大的福气。
真实来源:中国新闻网《当年明月”上央视面对面 讲自己那些事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