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人老胡
2006年,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,悄悄对妻子说:“老婆,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,别告诉别人,”妻子开始不相信,但看到余额后,她也震惊了,颤抖着问:“这些钱从哪来的?”
妻子手里的银行卡差点滑地上,她把手机举到石悦眼前,手指头点着屏幕上的数字:“你再看看,是不是银行系统出问题了?这数儿后面的零,我数着都眼晕。”石悦凑过去,指着短信里的汇款附言:“你看清楚,出版社的名字,还有‘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版税’,假不了。”妻子还是愣着,半天憋出一句:“就你每天晚上在电脑上敲敲打打那玩意儿?能挣这么多?”
石悦没说话,转身进了书房,抱出一摞书和几个笔记本。书是些旧得发黄的《明史》《明通鉴》,笔记本上写满了字,有的地方画着小人儿,不是朱元璋,是个戴帽子的文官,旁边标着“张居正,万历朝内阁首辅,改革家”。“你以为我天天瞎写啊?”石悦翻开笔记本,“这段写海瑞,我翻了三遍《海瑞集》,他骂皇帝那话,每个字都得照着原文来,不能自己瞎编。”妻子这才想起,过去两年,石悦下班回家就扎进书房,不是对着电脑笑,是有时候皱着眉翻书,嘴里嘟囔“这个时间点不对,得查清楚”,有时候拿个小尺子量地图,说“北京到南京的距离,当年朱棣迁都,走了多少天,得算明白”。
第二天一早,石悦照样骑着那辆旧自行车上班,车座上的皮都磨掉一块,叮叮当当地进了海关大院。打卡的时候,同事老王拍他肩膀:“小石,昨晚看球没?国足又输了。”石悦摇摇头:“没看,在家整理点资料。”老王撇撇嘴:“你就是太闷,除了上班就是看书,小心闷出病。”石悦笑了笑,没说话,心里琢磨着下午得把袁崇焕那段再顺一遍,这人的事迹太绕,得写得让大家看得明白。
中午在食堂吃饭,几个年轻同事聊起网上的热帖:“你们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没?那作者太牛了,把历史写得跟说相声似的,我爸都天天追更。”石悦端着餐盘坐旁边,扒拉着米饭,假装没听见。有个同事问他:“石哥,你平时爱看历史书,看过这书没?”石悦抬起头:“看过一点,写得还行,就是白话太多,有点不严肃。”同事们哈哈笑:“要的就是这味儿!不然那些之乎者也,谁看得下去。”石悦低下头,继续吃饭,心里偷着乐:“白话就白话,能让更多人知道明朝那些人那些事,比啥都强。”
后来出版社找上门,说要给他办签售会,开讲座,石悦都推了:“我就是个写东西的,站台上说话我不行,读者喜欢书就行。”领导也找他谈话:“小石,你现在是名人了,要不调到清闲点的岗位?”石悦摆摆手:“不用,我在这儿挺好,每天审单子、查案子,接触的都是真事儿,跟书里的历史对着看,心里更有数。”
再后来,石悦的书越卖越好,有人说他能挣一个亿,劝他辞职专职写作。石悦还是老样子,每天上班审报关单,下班回家写两千字,书房的灯照样亮到后半夜。妻子问他:“有这么多钱了,咋还过得跟以前一样?”石悦指着书架上那本翻烂的《上下五千年》:“小时候看这书,就觉得历史有意思,现在能把有意思的事儿写出来,让大家也觉得有意思,就挺好。钱是多了,但日子还得过,班还得上,这才是本分。”
主要信源:(中国新闻网——“当年明月”上央视《面对面》讲自己那些事儿)